[@pseudoyu]$ { 💭 & 🐦 & 📝 & 🌟 & ▶️ & 🎵 & 📖 & 📺 & 🎮 } > /dev/telegram
Aggregate the content I consume and create on the Internet.
Aggregate the content I consume and create on the Internet.
虽然才入职一个多月,但进入了公司一个专项模块的开发,截止时间很近,讨论完方案之后也只剩一周时间来开发和自测,所以常常得加班;于此同时,下班后也有一些自己的项目要忙。
开发上由于 LLMs 返回有等待时间,我用两台电脑两个屏幕分开了不同的任务,所以倒是可以并行,甚至效率成倍增长,只是经常脑子在不同的上下文之间切换。
起初感觉也没什么,直到今天在开一个会发言的时候突然脑子有些空白,但嘴却没停下来,讲了几句不相关的事,两三秒后才反应过来,才意识到自己的大脑已经有点超负荷了,甚至有了我们常常吐槽 LLMs 的“幻觉”和“上下文错乱”。
昨晚也久违地有些失眠,倒不是有什么心事,只是脑子似乎随机地推演着一些技术细节、方案、TODOs 和各种各样的事,没办法停下来,突然联想起死亡笔记中得到死神之眼的弥海砂,会因为太多的信息而超负荷。
一方面不得不承认年纪所带来的精力和注意力的下降,曾经二十岁出头的自己一定不至于这样;另一方面也有些感慨即使在常常吐槽 AI 不够智能、降智的当下,自己已经开始承受这种过载所带来的代价,未来又会怎样呢?
也联想起好几年前在香港南丫岛上拍到的这一幕,还在当时婚礼展览上展出了,用的评注是:
《便携的浪漫主义》
或许人内心的平和与秩序并不应索求于外界,人所需不过一种抵达远方的载具、一个行囊与一腔浪漫主义。
昨晚出门散步的时候,听到不远处传来很凄凉的旋律声,转头才发现是一名乐手在一家看起来已经倒闭的店铺门口自顾自投入地吹着。
很隐蔽的角落,大概也不为什么观众,或许只是心有情绪或是单纯练习,但旋律配合着左侧鲜明的出售通知和右侧已经有些过时的庆祝横幅,再加上刚开始转凉起风的杭州天气,突然脑子里闪过宫崎骏一部动画中的台词:
起风了,唯有努力生存。
新工作上班第四天了,还算适应,自由度同样很大,整体技术氛围不错、很业务导向。
入职也没什么 Onboarding,以至于我现在还不知道组里有谁、分别是干什么的 🤣 看了一天代码后 leader 直接 assign 了个需求过来了,然后就直接跟产品、测试对接了
好消息:今天完成了第一个独立需求,测试通过并且等待上线了 🤩
坏消息:是修改既有业务 v1 版本,Java 写的,好想写 Rust 🫠
刚才提交黑客松见到了隔壁 team 很有意思的一幕。
离截止时间只剩 5 分钟了,一个欧洲小哥在认真填写项目描述、技术细节等,但是因为表单限制了 100词,所以一直在删改完善。
旁边的东亚面孔的小哥就很着急,一直在说 "just submit the demo link, ignore others"。
欧洲小哥说 "why, the technical part is awesome",然后继续填写,并且在群里跟主办方说 "100 words is insane!!!"。
最后时间超过了好像还没提交上,另一个小哥焦躁到几乎大吼。
结果也很有意思,主办方取消了 100 词限制并且允许二次提交。
很小的一个场景,但似乎也能反映面对一个既定规则的时候两种社会形态和思维模式的差异。
从 7 月中离职到现在整整两个月,很长一段假期了,但似乎自己依然没法真正放松下来。
前一个半月有些迷茫,并行了很多事,有的是自己的项目,有的是 part-time 或是外包,昨天还心血来潮整理了下,把这些分支项目都放到一个 GitHub Org 里了(NF Studio,捏捏和饭饭工作室,我养的两只猫)。
尝试了一个月,粗粗计算了一下,单从经济/收入角度来看即使继续不上班也能生活无虞,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权,似乎并没有什么不好。
但依然隐隐地感觉到一种矛盾和割裂,起初并没有察觉它是什么,直到这两天在整理各种事务时,我发现已经一个多月没有更新周报了,明明有大把的时间,却燃不起丝毫分享欲。
是我的生活变得乏善可陈了么?并不,其实生活周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事,只是我的心境不再。
再向内探究了一下,发现是生活缺少了一种“挑战性”,我所接的项目大多也是能力范围内,再加上有了 AI Coding 各类工具的加持,似乎单纯地写出代码实现产品已经没有之前那样让我兴奋了,反而会陷入一种倦怠。
回想起之前工作时候,即使是每周一次的例行组会,也都能感受到很多想法或是热情的碰撞,但现在的自己已经很难感受到了,人终究还是难以离群的。
另外有些更微妙的点在于,即使裁员或许有一些复杂的客观原因,但亲历其中的自己似乎依然能感受到自己的一部分随着离开而被否定了,常常弥漫着一些消极的情绪。
我决定重新捡起来。
很幸运,一共面了两家,最喜欢的一家在三天内连面三场,今天给我发了 offer,9.24 入职。
全新的链上交易相关的领域,Rust 后端岗位,久违地甚至有些期待入职,憧憬着即将面临的这些挑战。甚至昨天夜里还在和我的好朋友 & Rust 启蒙老师 Kally 交流怎么补基础和最佳实践,乐此不疲。
此刻的心情正如两年半前我收到 RSS3 offer 时一样,却又恍若隔世。
上周三晚上学姐因为急性阑尾炎去了急诊,连夜做了手术,在医院住院,进入了很长时间的术后调养和恢复,我也都住在病房陪护,估计还有两三天才能出院。
最近也由于工作或是各种琐事心烦不已,却恰好按下了一个暂停键。感觉也只有这样的时刻才能真正让时间慢下来,这里没有人关心学姐又跟哪个机构或是客户聊了多大的业务,也没有人关心我的项目什么时候上线、Pitch 或是什么代码细节,所有人关心的只有“身体恢复得怎么样了”,注意力都回归到了人的个体和健康。
虽然切除阑尾的微创并不是什么很大的手术,但术后直到现在依然很遭罪,前几天不断地呕吐、半夜里突发的疼痛乃至到了现在依然行动不便,人真是脆弱,以至于平常的一点点不注意都可能积累成病痛甚至更严重的后果,需要花更大的代价去弥补。
我算是一个并不太注重自己身体的人,习惯性地熬夜,饮食也算不上规律,但过去的二十几年里丝毫不在意。直到去年年底去香港办重疾险,因为体检报告中有结石和幽门螺旋杆菌两项,每一项都要每年多加上千美元的保费或是少一些疾病范围,当这些指标具象化地成为了成本,才在这半年里开始调养,最终今天下午做了最后一项检查,各项指标都正常了,提交了新的报告单去向保险公司申请了复议。
很奇妙的一种感觉,我总是在修复代码中的 bug,却直到现在才开始修复身体上的 bug,这一个个检查报告也就像是热修复 PR 一样在等待上游的 Review,让我的线上人生服务继续正常运转,至于其他的,不过是一些 feature 而已。
这样想来,人生所重要的不过二三事,家人和自己身体的健康、初心与人的重要品质、感受到生活与情感美好的时光,其他的可能也只是生活的附属品而已,顺其自然,总会过去,大概也不必烦忧。
昨天拾一来家里做客,问我说会因为工作这些焦虑么,回想了一下上个月其实还是有的,甚至之前还做了个在香港上学时同学都在讨论考试和课程但自己没收到上课通知而翘课了的梦。
上周去北京见了 Jerry Qu,很热心温暖的前辈,跟我说不要急于去找下一份工作,而是趁这个时间多思考一下人生的主线,多关注生活空间里平时看不到的风景。
跟学姐聊,学姐也说可以把目光从关注同样离职的同事们动向转到更远的地方,比如去旅行、义工或者拜访一些朋友聊聊,去看看那些工作日同样不在上班的人的状态,感受一下这个世界的兼容性与人生的多样性。
于是今天来安吉 DNA 数字游民公社找朋友住几天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