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接到一个新任务时,尤其是在会议或讨论后,大脑会装满各种相关的上下文信息,就像缓存一样。如果你此刻觉得自己对任务很清楚了,就应该立刻开始执行,而不是把它加入任务清单,安排到所谓的"特定时间"再做。

这是因为,大脑此刻的清晰感来源于这些充足的上下文,而这些信息会随时间快速衰减。虽然你可能通过笔记(如任务概述或会议纪要)记录了这些信息的线索,但它们只是高度压缩的索引。重新"解压"和展开这些索引同样耗时。很多时候,我们大量的时间恰恰耗费在重新理解这些上下文线索上。

所以,我们应该趁着大脑对任务认知清晰、解决方案呼之欲出的状态,立刻开始实现。这相当于把这件事所需的信息"转储"(dump)出来,固化为实际的成果,从而减轻大脑的负担。

其实,完成一件事情的核心框架所需的速度是很快的。如果你觉得时间不够,哪怕只是写写伪代码、定好函数名和调用方式,甚至用口述(语音输入提示词给AI)来勾勒出执行路径,也算一个开始。

从熵增的逻辑来理解也很清楚。如果推迟执行,任务的"熵"会越来越高。未来要降低这个熵,所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等于要重来一遍。但只要任务开始了,它需要排解的"熵"就会减少。当下一次继续时,需要加载到大脑"内存"中的数据也会减少。因为任务已经变得有条理,只需按需加载即可。这就像一个游戏,初始状态是加载整个大地图,但当框架搭好、脉络清晰后,下次只需加载某个特定关卡,所需的"内存"自然就少了。

所以,当你对一件事很清楚时,不要犹豫,立刻去做。不要延后,不要拖延。这(或许)是唯一不能拖延的事情。你可以拖延其他事情,那些拖延(相比之下)或许没有代价。但是,当你知道一件事情该怎么做之后,每拖延一秒,你都必须为之付出代价——也许是双倍的时间。

so do it, do it immediately when you clearly know what to do
 
 
Back to Top